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搶鮮看《越酷東京-日本MOT當代精選》







《越酷東京──日本MOT當代精選》(Trans-Cool Tokyo: Contemporary Japanese Art from MOT Collection)展出東京都現代美術館4000件收藏中的18位當代藝術家45件作品,大部分是日本年輕藝術家的創作,包括繪畫、雕塑、表演、攝影及錄像作品。展覽由長谷川祐子女士策展,自2010-2011年間巡迴曼谷、新加坡、再至臺北。此次館際交流是北美館首度與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的難得合作。
策展人提及「越酷東京」(Trans-Cool Tokyo)展覽名稱是從「酷日本」(Cool Japan)而來,這是個用來推廣日本文化軟體的概念,然而,本展不只是要介紹日本文化軟體的「酷」(尤其是普普文化),透過批判性視角展出的藝術作品,超越了純粹的「酷」,進一步展現出日本當代藝術未來的走向。從草間彌生(Yayoi Kusama)、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到1990至2000年代的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以及新生代的高木正勝(MasakatsuTakagi)與荒神明香(Haruka Kojin)等。此展覽敘述日本藝術家如何從1990年代後半期的全球流行文化中確立出自己的創意獨特性,期待讓觀眾領會日本當代藝術多層次的魅力,不僅大膽創新更對日本當代藝術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力。


相關活動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Abraham Cruzvillegas的奇妙拼裝車AC Mobile

1308339815image_web.jpg (550×412)
AC Mobile, 2008

Abraham Cruzvillegas是墨西哥藝術家,同時也是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哲學與藝術學系教授。他的作品透過許多特殊且富有意涵的元件拼裝成新的物件,一種跳脫一般視覺經驗的裝置。有的甚至就如同一個小劇場一般,具有超現實的精神,例如拖著大珍珠的駱駝。這種豐富的想像力,卻是透過每個每個看似平常的元件,彼此不相干連的元件組合在一起,同時產生出新的意義或新的功能。換言之,新奇有趣的作品未必是一個全新製作或構思而成,反倒一般我們隨手可得的現成物,透過刻意的安排及重新組裝,亦能創造出別於既有視覺經驗的作品。

AC Mobile將於法國西岸的Saint-Nazaire的LE GRAND CAFÉ畫廊展出

Abraham Cruzvillegas
Autoconstrucción (Extracts)
June 24–September 18, 2011

Opening:
June 23, 6pm at Le Grand Café
LE GRAND CAFÉ, Centre d'art contemporain, Saint-Nazaire (F)
Place des Quatre z'horloges
44 600 Saint-Nazaire, France
T + 33 (0)2 44 73 44 00
F + 33 (0)2 44 73 44 01
grand_cafe@mairie-saintnazaire.fr

www.grandcafe-saintnazaire.fr

MuseoMagazine-AbrahamCruzvillegas-ACMobile-2008.jpg (500×666)
AC Mobile, 2008
IMG_3337.JPG (640×480)
AC Mobile, 2008

1073.jpg (500×333)
CRV: Collaborative Re-creation Vehicles, 2009.
Installation view: CCA Wattis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s


1071.jpg (500×333)
CRV: Collaborative Re-creation Vehicles, 2009.
Installation view: CCA Wattis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s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美力時代

logo1.gif (142×69)
本篇文章摘自:第 903 期
作者:楊蕙菁
 
 
 
十年來,麥肯錫雇用MBA的比例下降三成,十年來,設計公司的股價漲幅超過二○○%,三年前,台灣科技公司開始延攬美學大師進入企業當監察人……美學與風格年代,唯有情感觸動才能讓產品和服務升級;美學與技術並行的年代,企業和個人都需要一本美的存摺。

有人說,現在台灣最忙的兩個人,一位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一位是蔣勳。

「郭台銘」與「蔣勳」,兩個名字所代表的符號,截然不同。一個是身價逾七百億元的台灣科技首富,全球電腦代工皇帝;另一位在媒體上,從來不是用身價去標記,但他的分量,卻與郭台銘等量齊觀。

蔣勳,台灣目前最炙手可熱的美學大師。今年起,蔣勳應明碁董事長李焜耀之邀,固定為明基的時尚設計中心與行銷部門設計演講。永豐餘董事長何壽川,去年起也定期邀請蔣勳為員工演講。甚至,總統夫人吳淑珍也邀請蔣勳進官邸,為第一家庭成員上課。蔣勳的演講,場場爆滿。

美學:台灣新顯學

美學,成為台灣的新顯學,不管企業或個人,手上都要有一本「美感存摺」,因為它是新競爭力,我們稱它為「美力」。

「我一看到我就完了。怎麼會這麼樣子的吸引你?真的是厲害,我當場就買了。那個乾淨的一個畫面在那裡,說服力這麼強。」

「我昨天晚上幾乎一個晚上不能睡覺,看著剛買回來的Apple G5,滑鼠摸起來,真的像是愛人的手…整個鍵盤的感覺,真是嘆為觀止。然後一開機以後那個光,真是漂亮,我把整個燈都暗掉,去感受那個感覺。」

「iPod也是,那個觸感,用大拇指轉的時候,觸感真是驚人。」

這是蔣勳發出的三段驚嘆詞,對蘋果電腦的Apple G5與 iPod MP3播放器。美學大師與科技產品所激盪出的火花。

美,是一種競爭力,當競爭力迸發時,反映在企業面,是驚人的產值與財富;反映在個人,則是倍增的職場競爭力。這是一個「美力」的時代。

以iPod來說,這個一百五十八公克的白色小精靈,去年在全球颳起一陣白色旋風,狂賣八百六十萬台,讓蘋果股價一年內飆漲四倍,股價衝破四十美元,市值比去年同期暴增二百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千六百八十五億元)。

蘋果電腦更因此打敗Google,成為今年最有價值的品牌。

iPod 風暴只是宣告「美力」時代來臨的一個例子,所有靠美力賺錢的產業都創造出驚人的產值。比如說,精品業龍頭路易威登二○○三年的營收高達一百一十九億歐元(約合新台幣四千八百二十八億五千萬元),相當於三個台積電,毛利超過六成,淨利則成長逾三○%。

而與美力直接相關的設計業,根據英國Design Council所做的研究,重視設計的公司股價成長是一般公司的兩倍。

該研究統計,過去十年(一九九三年到二○○三年)來,倫敦金融時報一百種股票指數(FTSE100)裡,設計類公司的指數漲幅高達二三二%,新興設計類公司漲幅更達二四四%,兩種類型公司股價的成長是大盤的七倍以上。

韓國漢城國立大學則研究指出,企業每投資一塊美元在設計上,銷售就增加十九美元。

趨勢:藝術碩士很搶手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2011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The Heard


【文/陳小凌】2011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主題為《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聲音圖景》,是一項關於「聲音」、鋪陳台灣的「社會聲音圖景」的展覽。北美館長吳光庭今天宣佈邀請兩位藝術家王虹凱及蘇育賢參與,屆時展場中將設置一座聲音資料庫/酒吧。在勾勒社會聲音與時代的關係,同時探索聲音如何被聽見,和它具有的政治社會性。


王虹凱作品《咱的做工進行曲》,以「聲音」為主要創作內容與概念,她認為:「聆聽是政治的」。她超越只是主觀紀錄、採集聲音的音景製作,以集體參與「錄音」的方式探索台灣的歷史與社會空間。王虹凱回到家鄉雲林虎尾,與當地已有超過百年歷史的製糖廠合作,邀請退休員工和他們的家屬回到工廠,以舉行聲音工作坊循序引導,將麥克風交由退休員工及其家屬,主動錄製他們昔日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聲音。
蘇育賢作品《那些沒什麼的聲音》,是針對平凡的市井小民所作的計畫。他深入社會底層,重新關注那些過著各自不同卻又平凡生活的人們,他們包括拾荒者、外籍船工、流浪漢等。蘇育賢邀請他們透過組成樂團、製作「音樂」,以專輯、文件等類似獨立樂團的生產方式,為這些社會個體或群體發行他們的素人專輯,並作為他們發聲的管道。這些「樂團」是社會中的「差異的聲音」的隱喻,他們未經訓練的音樂強調出個體的存在,蘇育賢說,這是「讓他們去說去唱出在我們身邊卻又遙遠陌生的聲音。」
策展人鄭慧華說,展覽場將設置規畫的「聲音資料庫/酒吧」,以影音檔案勾勒台灣在地的歷史轉近與社會背景。觀眾在這得以輕鬆休憩的公共空間裡以閱聽方式進入台灣社會脈絡。文化論述者張鐵志、羅悅全和建築師劉國滄共同組織與設計這個聲音資料庫/酒吧。它鋪陳台灣解嚴至今(1987~)的社運聲音與聲音創作,其中網羅十數組對台灣社會產生改變推動力的「聲音事件與紀錄」。此外,展覽開幕期間有台灣聲音藝術家暨表演藝術家王福瑞、林其蔚及DJ@llen的現場演出。


圖01_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館外景.jpg (1024×683)
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台灣館外觀

蘇育賢作品《那些沒什麼的聲音》

20110603000012M.jpg (450×310)
台灣館內

Zimoun.聲響. 裝置. 機械動力

來自瑞士的藝術家Zimoun透過小型馬達不停的轉動,並且在每個轉動上加上了一個能產生不規律的因子,因而產生了不同的聲響。處理聲響的同時,也營造出一個整體的視覺感。整齊的畫面、整齊的聲音所營造的一種極簡的冷調美感,讓現場的觀眾不由自主的佇足凝視。

Zimoun-2011.png (800×477)

09.jpg (800×450)

07.jpg (800×450)

06.jpg (800×466)

04.jpg (800×450)

03.jpg (800×450)

殘影與當代音樂

互動裝置:賴韋光   音樂及表演:汪博士亞婷

音樂表演者打傳統旋律式演奏,並將樂器作為表演的一部分,與科技藝術現場即時互動,聽覺轉換成視覺的現場表演。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RAINBOW CITY by FriendsWithYou

File:FWYLCrew.jpg
RAINBOW CITY 是在美國邁阿密的一間玩具公司FriendsWithYou的藝術作品,這公司主要設計及生產玩具。他們以公司所設計的玩具特色及風格進行藝術創作,將原本手掌大的玩具放大到3公尺甚至12公尺高的充氣玩具。這些巨型玩具在廣場上、草皮上儼如新地標般營造出一個趣味的城市景觀及繽紛的開放空間。觀眾可以在這些氣球間穿梭及遊玩,並且可以和這些輕型雕塑有所互動,甚至也有人形的玩具與民眾遊玩。夜間,作品有著特殊的燈照,好讓民眾可以繼續參與夜間派對。

這種將巨型的作品,不僅將觀眾包圍,甚至構成了一個特殊空間及有趣的氛圍。這樣的空間似乎就是一座城市,讓觀眾能在作品間穿梭及參觀。而作品本身的可愛造型加上巨大的身影在都市中出現,彷彿電動的奇幻世界跑到了真實的空間裡。

2011 RAINBOW CITY in New York City

ov3aqrdy_Rainbow City NYC!.jpg (750×435)

fwy-highline1.jpg (620×423)


fwy-highline4.jpg (620×352)

2010 RAINBOW CITY ART BASEL MIAMI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將身體延伸的遠距溝通藝術 / Paul Sermon


        出生於1966年生於英國牛津的新媒體藝術Paul Sermon運用遠距傳播技術,試圖將人與人遠距溝通的過程作為創作元素。作品大致的概念是製造兩個極盡相同的空間,也許是客廳、餐廳、臥室,兩個空間不同的地方是其中一個空間顏色全是藍色的,以便在遠距傳輸過程中加以去背。這兩個空間相同都各會有一台電視,這電視所播放的就是原物件(意指沒處理過的物件)的空間以及藍色去背後的空間兩者的合成影像,此外有的作品的背景中甚至會加上些影片或者一些製作特效後的影片。兩個不同以上的觀者,同時分別進入兩個空間,原物件的空間的影像出現在電視中,當然關者一同,而另外一間藍色空間中的觀眾,由於經過去背的處理,只剩下人像進入了相同的電視影像中,兩者藉由這樣的傳播及處理方式讓原本在不同空間的兩個人出現在同一空間中。

All the world’s a screen was an interactive telematic project created by Paul Sermon and Charlotte Goul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alford, developed during their residency at the Museu d’Art Contemporani de Barcelona MACBA Study Centre and their studio residency at Hangar.org, a visual arts production centre in Poblenou, Barcelona. Project Partners included: MadLab madlab.org.uk, Hangar.org www.hangar.org and MACBA Study Centre www.macba.cat.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Salford www.salford.ac.uk and Arts Council England www.artscouncil.org.uk
All the world’s a screen was an interactive telematic project created by Paul Sermon and Charlotte Goul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alford, developed during their residency at the Museu d’Art Contemporani de Barcelona MACBA Study Centre and their studio residency at Hangar.org, a visual arts production centre in Poblenou, Barcelona. Project Partners included: MadLab madlab.org.uk, Hangar.org www.hangar.org and MACBA Study Centre www.macba.cat.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Salford www.salford.ac.uk and Arts Council England www.artscouncil.org.uk



PAUL SERMON, THERE’S NO SIMULATION LIKE HOME-TABLE(1), Brighton, 1999

PAUL SERMON, THERE’S NO SIMULATION LIKE HOME-TABLE(2), Brighton, 1999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日本京都造形藝術大學藝術教學工作坊

在日本以造形設計技術最具特色的京都造形藝術大學,於3月20日上午在台中明道高中為高二美術班學生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教學工作坊,水野哲雄教授主張用身體五官目耳鼻舌(口)去感覺知(思想)來表現創意,以藝術性創造結合哲學性思考,他用普通的「色紙」透過自然的「光」引導學生用每個人獨特的感覺,去想像不一樣的色彩,風趣生動的教學方式在兩小時的教學中,讓在場的每位學生笑聲不斷。
水野教授與學生在這場藝術交流互動中,對學生的作品提出他的感覺並與學生們分享。他說所謂的感覺每個人都不同,地方不同、心情不同當然想法也不同,所以所有的試驗並沒有標準答案,就看各人的感覺,所以顏色是很有趣的,可以感覺到溫度、聲音、……等等,從畫作中也可以感覺到音樂,有很多的想像,而且經過與大自然的物理現象結合,更可以表現多種不同的藝術,最重要的還是用感覺來體驗藝術。水野教授更是呼籲在場每位學生,珍惜資源,讓資源回收充份在藝術上運用,最後水野教授表示:「藝術要用心、用感覺就能造就一個美好的地球。這次是我第二次來到台中明道高中,經過上次的拜訪,對於明道的教學與專業教室設備相當的佩服,學生們熱烈的回應,讓我覺得很溫暖很開心。」
明道為了幫助學生在語言上的學習及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除每年籌畫海外遊學團外,更積極安排與各校際間的學術交流,京都藝術大學自94年5月起至今已五度派教授至明道辦理工作坊課程,明道綜高設計群也連續兩年安排至日本的遊學團,讓學生學習到各國的文化差異與教學技術。
高二學生莊曉瑋表示:「水野教授生動的教學及實際操作,讓我們能多方面的思考,讓我們將來在創作中多了很多想像的空間,與不一樣的色彩觀念,很有興趣想去日本學習更多的新知,但在語言上要能克服與加強。」另一學生張升瑋說:「謝謝教授幫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讓我們知道不只是要創作藝術,更要尊重大自然,因為大自然給予我們很多創作的元素,水野教授很親切,會到我門旁邊跟我們分享他的意見,也會問我們的想法,給我們意見,這跟我們平常上課真的很不一樣。」明道綜高部胡永進主任表示:「面對現實環境的競爭,讓學生感受不同的上課方式,讓學生多方面的接觸可以激盪出無限的創意,同學們收獲滿滿是我們最感欣慰。」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明道中學國中部美術課程發表展

255067_186975874687577_176627139055784_515849_38793_n.jpg (720×540)

253110_186975031354328_176627139055784_515830_3346553_n.jpg (720×540)

251587_186975068020991_176627139055784_515832_6469152_n.jpg (720×540)


今天國中部學生美術課
作品在明道藝廊開始展出,
主題是民俗藝術。每一件
都令人驚艷!拍下國三廖同學
的黏土作品「福虎寶寶」,
讓大家見證,國三美術課,
也可以如此精彩!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2011威尼斯雙年展得獎名單出爐!


節錄自記者凌美雪/威尼斯採訪報導
可以想像在同一個時間裡,全世界因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而上演著不同的故事。有趣的是,不管是什麼地方、什麼樣的人都一樣,每一天只能也必須過著24小時。今天一早6點20分,你在做什麼?跟情人道別?還是忙著刷牙洗臉準備擠進擁擠的車潮、人潮?1955年出生的藝術家馬克雷花了30年時間,架構了濃縮上一個世紀無數人間故事的24小時影片,閱讀人間事,同時也觀照自己的人生。
最佳國家館 德國館獲獎
第54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上週末正式開展,同時頒發最高榮譽金獅獎,美國藝術家馬克雷(Christian Marclay)以影像剪接作品〈The Clock(時鐘)〉獲得最佳藝術家金獅獎;「最具潛力年輕藝術家銀獅獎」頒給1977年出生的英國藝術家米爾薩(Haroon Mirza),德國則拿下最佳國家館。
(above: Christian Marclay, The Clock, 2010)

(above: Haroon Mirza, Adhãn, Installation view, 2009)

venice1.jpg (500×333)
Stage installation of "A Church of Fear vs. the Alien Within" at the German Pavillon, Venice Biennale 2011, Photo: Roman Mensing /artdoc.de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國旗與文化的自我認同

台灣的地理位置、歷史都處於一個附有著一點錯綜複雜,而這個使得台灣人在自我認同上更具多元性!文化垂直的來自中華文化的傳承,但在政治上卻又與中國有所切割。這樣的複雜卻無法像星加坡一樣獨立自主,這或許是台灣許許多多的民眾終生都無法得到完整的解答,自我認同上一樣也出現著複雜的情緒。

五行金剛圖 Five Phases 2011

五行,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一環,許多人不論在姓名、飲食、居住、事業等各方面都會按照五行的關聯來運行著。但「五行」對作者來說卻如同一個符號,一個指向傳統文化卻又無法言指的符號。這遂成為作者的創作題材,將記憶中的五行與傳統金剛印象作為結合。

國家認同 Self-identity of the Nation 2011

歷史帶給人的不僅僅是文化構成的根本,更透過教育形塑人們對於國家認同的一個最重要的文本。這四個國旗,對作者而言,個別代表著「過去」、「現在」、「想望的過去」及「想望的現在」。這對作者而言一樣是個揮之不去的印記及符號,不僅是作者個人行於外的準則更是思想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