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杜賽道夫美術館:Tal R.空格的回憶


Spaces of Remembrance


Kader Attia, Mircea Cantor, 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 
Cyprien Gaillard, Anri Sala, Tatiana Trouvé
7 July–9 September 2012

Kunsthalle Düsseldorf
Grabbeplatz 4
D-40213 Düsseldorf
Tue–Sun and public holidays, 11–18











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教室狂想-裝置藝術教育-北屯四季藝術ESL

圖/文:賴育丞

當代藝術的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到國際藝術展覽繞一圈都可以看見。台灣當然也不例外,不僅在國內各地甚至在國際上也都有台灣當代藝術家在展演著。然而,台灣的藝術教育中卻出現了一個嚴重的斷層。大多數的藝術教育鮮少以當代藝術為教學重點,而多以應用美學為主流。換言之,台灣的藝術教育是以實務性為導向,當代藝術教育的市場在台灣相對的渺小許多。然而,這對台灣藝術與國際之間的接軌是非常重要的。當代藝術中鑑賞與創作的學習,是沒有年齡限制的。因此,在課程當中特別將這樣的創作思維融入,讓學生能夠有鑑賞及創作當代藝術作品的能力。

在國小二年級的藝術課程中,「空間」是這學期的教學主題。在藝術本體的範疇裡,與空間相關的創作形式中最直接的反射之一就是「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並且這是基本且又普遍的創作形式。但要將這樣的創作形式教育在對於當代藝術不怎麼熟悉的學生身上的確會有困難度,這必須要從如何「閱讀」的教學開始。在課程的起初,以簡潔扼要的方式介紹了藝術創作如何從「平面」中的創作跳脫到「空間」之中。同時,還需要介紹如何閱讀形而上的意涵。這對學生來說,的確需要時間來消化及吸收。也因如此,在第一堂課裡,只有少數的學生能夠有約略的瞭解。接著,直接讓學生開始討論及著手思考及創作。雖然能夠瞭解的學生不多,但也只能讓學生好好的去感受及思索。畢竟這和傳統的藝術教學所著重的外在形式及創意發想大為不同。無法要求學生按照所給的範例來模仿,或者給予如操作手冊般的步驟教學。 而是需要以學生自身的經驗及內心的感受出發,並且把這些抽象的概念以具體的形象表現出來。學生真的需要一些時間將這些東西內化,並且透過學生之間彼此的語言來探索。

「裝置藝術」本身除了建築在上述的基礎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讓「物件」(構成作品元件而非作品本身)與「空間」(泛指物件所存在的物理場域)對話。「空間」本身並不是「裝置藝術」課程所要探討的本質,而是「物件」在「空間」之中的存在關係。而這兩者的並存與對話才能共構出「作品」本身。換言之,當「物件」脫離「空間」後的單獨存在已經不再是「作品」,而是所謂的「文件」。除非這些「物件」在拆除過後能夠重新找到能夠對應的「空間」才能夠再度還原其「作品」的樣貌。因此,「空間」的本身雖非探討的對象,但卻是讓作品完整存在的重要元素。創作者必須在創作時需將「空間」納入考慮的元素才能與創作出來的「物件」相互結合。

此次「空間」創作所設定的對象乃為學生平日所熟悉的「教室」。這個對象物對於學生而言,是每天所接觸的,當然對於他所存在的熟悉感是強烈的。也因此,學生才能透過他既有的經驗來與創作相互連結。對於教學而言,這是讓學生最好的切入點,將他在平日受課的過程中對於教室的想像,甚至對於其自身所處空間的逃脫、跳脫或精神上的延異透過創作來具體化。這樣的切入方式對於學生而言,絕非難事。



這個主題的教學過程當中,其實也有受到其他班級帶班老師的質疑,認為藝術教育應該是以簡潔化的步驟教學,並且讓學生在每堂課達成預設的學習目標。台灣大多數的教育是按照這樣的模式來進行的沒錯,但在所謂「藝術學院」的教育中,教授當代藝術當然要能以「當代」或「後現代」的思維模式來教學才較能與主題密合。因此,課程的教授並非以漸進式的步驟來教學,而是將藝術創作依照不同的形式來分類教授。例如:時間歷時、記憶堆疊、懸吊與支撐等,不同的面相與議題來進行課程的引導與探討。這些引導都扣住「自身的經驗與感受作為創作的動機」的這件事情來發展,並且透過閱讀藝術家的創作來反射自身,將自己的內心探索一番。

在透過閱讀作品來了解「裝置藝術」的創作形式後,接著所面臨的就是學生對於創作的內在動機。在許多當代藝術創作中,和社會議題對話是創作中重要的元素。然而,學生對於社會所了解的程度不深,更不用說要能拿出批判的精神。這個部分,也只能回到學生平日生活的經驗與感知中去找尋創作的動機。這些動機往往會和當時生活環境所發生的事件相互結合,或者將內心的想像轉換為創作的題材。




作品:老鼠抓貓相反世界
作者:林欣儀、康祐華
這作品放在櫃子,是因為櫃子裡暗暗的
要讓大家想起自己做的壞事又回到自己身上。
此件作品是一個相反的對照關係「老鼠追貓,貓跑進魚的嘴裡」。這件作品具有相當程度的反動能力,他將平常「貓抓老鼠」的刻板印象進行顛覆。讓貓咪的身形變得比老鼠的體型還要嬌小,讓老鼠在後追著貓咪。此外,又將平常「貓咪愛吃魚」的概念相反呈現,成了貓咪跑進魚的嘴裡!這或許是作者平時對於權力關係的反動。作品被安置於陰暗的櫃子當中,試圖要讓觀者能透過這個隱密的空間屬性來觸發自省的氛圍,並且讓觀者思考因果之間的循環關係。作者不僅將自己的平時的感觸以趣味的創作來表現,更思考了空間之餘物件之間的關係。將作品隱藏在教室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書櫃中,也唯有觀眾能夠細心的察覺並且願意駐足細細閱讀這之間微妙的關係才能感受到作者精心營造的創作氛圍。



作品:恐怖懼屋
作者:江宸緯Willy
這是讓觀眾覺得恐怖還有恐懼。
繪畫創作中,若要表現讓人恐懼的感覺,或許可以透過冷暗的色調或令人感到恐懼的物件、角色來做為視覺的刺激。但,作者卻透過將危險的工具的再製,並且安置於通道中懸掛,讓經過的民眾感到壓迫。鋸子、斧頭、釣鉤、剪刀、鐵鎚等物件,本身就屬於危險的工具,而其懸吊的高度又設定為一般成人的頭部範圍。儘管作者所再製的是安全的材質,但就一般的成人經過總會感到些許的不安。畢竟在通過時必得還是要微微的低頭來躲過這些物件的對於通行的干擾。

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東京數位藝術展:藝術超未來



國美館數位藝術方舟此次展覽是東京的TeamLab。「teamLab團體實驗室」的團隊網羅了資訊社會中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包含藝術家、編輯、程式設計師、工程師、數學家、建築師,網頁、平面設計師、CG動畫師等。透過團隊工作與集體腦力激盪的方式,求取科技與藝術、商業與創作之間的平衡,創作範圍橫跨動畫、聲音、表演、網路、時尚、設計,甚至醫學領域。

這次最主要的部份就是互動,透過各個不同的領域專長來進行互動藝術的創作!對於小孩而言,藝術展覽可以互動事件新鮮的事情!作品的本身未必只有單純的展示,更可以透過不同的觀眾在展覽中的互動所產生的不同呈現方式。另外,這次的展覽更將日本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作了巧妙的融合,讓傳統文化能在當代藝術中繼續延傳,這是當代藝術中其中一個重要的精神:在地化!

其中一件互動式的作品 teamLabCamera,這個攝影機會將現場的觀眾轉換成漫畫的風格!拍完後馬上上傳到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27200670690639&set=a.320210061389700.71972.246728845404489&type=1&permPage=1




更多資訊與線上展覽:teamLab團體實驗室 http://www.team-lab.net/tw/

國美館展覽資訊:竹林內廳/05.12-07.29.2012  數位藝術方舟/05.26-08.12.2012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Minimal Myth 低限神話@鹿特丹展覽


撰文:賴育丞

這個名為Minimal Myth的展覽是在荷蘭鹿特丹的一個美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中所展出。Minimal指的是六零年代所興起的「低限主義」或「極限主義」(Minimalism),這影響到的是現今我們所知的「極簡主義(極簡風)」。

最初的低限主義以「抽象表現主義」作為一個反動,抽象表現主義乃為波洛克為主的流派。而抽象表現的作品主張透過藝術作品看見作者的身體(此身體並非具象的身體,而是作者存在於作品的物理姿態)。而「低(極)限主義」則力求將作者的身分退去,讓作品本身能夠呈現自己應有的特質。因此,該主義的創作者往往會將作品的精準度要求到最高,甚至透過機器或代工的方式來完成作品,主要就是要消弭作者的手操作感,以突顯材質本身的美感。另也有人將作品的精緻度降到最低限,以最粗糙、最簡單的手操作感來呈現材質本身的特質。這兩者都是極致,一個力求精準,一個力求低限,而最終的目標就是要將作品的本身以最單純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出來。也因如此,我們在閱讀該主義的作品時,往往沒有任何色調,甚至去除所有的裝飾,將作品的本身降到最單純的美感。

「低限主義」對現今社會而言,影響甚遠!無論是日本流行的極簡主義、清水模建築,甚至大家喜好的無印良品都是受到低限主義的影響。表演更是如此,雲門舞集則是剝除繁雜的舞蹈技巧,以最低限的方式來呈現舞者的姿體與動態;優人神鼓也是如此,不僅融合東方文化與精神,更將鼓聲簡化至最原始的單音。舞蹈還有德國的「璧納鮑許」、日本的「山海墊」都是如此,唯有剝除富麗的裝飾才能突顯表演者的姿體與律動。

下列我們就來欣賞在荷蘭鹿特丹的展覽:低限神話(此神話喻指極致的經典,而非古老傳說的神話)








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20120512展瑋:新居展示模型

歷時一個月的創作,三個樓層,每層的展示都可以分開,如同抽屜般一層一層的欣賞!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20120425 羅浮宮廣場「酒」、「鬼」展

羅浮宮有將近八百年的歷史,裡頭應該住著不少的鬼!廣場上還展示著巴黎著名的酒,和這些阿飄們一起出現,正好成了「酒」「鬼」的展覽!